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三,是灶王爷的生日。灶神,又称“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”,“灶君、“灶王”、“灶王爷”、“九天东厨司命主”、“香厨妙供天尊”、“灶界老爷”、“东厨司命”等。在中国北方,则称他为“灶王爷”,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,也就是一家之主,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归他管。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,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,人们都普遍信奉灶神。

道教则称灶君为“昆仑老母”或云“种火老母”、“种火老母元君”。《灶王经》记载:道言 昔登昆仑之山。有一老姆。独处其中。莫知其由。是时即有妙行真人。上白天尊曰。此之老姆未审复是。可人独住此山。殊无畏惧。天尊曰惟此老母。是名种火之母。能上通天界。下统五行。达于神明。观乎二气。在天则为天帝。在人间乃为司命。又为北斗七元使者。主人寿命长短。富贵贫贱。掌人职禄。又为五帝灶君。管人住宅。十二时晨。普知人间之事。每月朔日。记人造诸善恶。及其功德。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。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。

根据中国神话记载中,灶王爷每年腊月廿三晚升天奏事(在中国南方则大多在腊月廿四),并在除夕则返回人间。据其宝诰称“位司喉舌,经理庖厨”,既掌管饮食,又主宰祸福生死。

 



灶王的爷来历

中国人有一句古话,叫做”民以食为天“,出自《汉书·郦食其传》的:“王者以民为天,而民以食为天”。意思的是说做君主的以百姓为最重要的事。而对于百姓来说,吃饭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。在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中,吃一顿饱饭,吃一顿好饭,并且顿顿能吃饱,顿顿能吃好,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。于是“吃”就成了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“一项基本且必要任务了”。

从最开始的“露天吃”、“生着吃”,到逐渐的“建房吃”、“弄熟吃”,以至于后来“填饱肚子吃”、“治病养生吃”、“修道服食吃”等等,“吃”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相当的重要性贯穿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所有历史。但是无论怎么吃,都要注意三个问题,第一,自己有的吃;第二,不用为吃愁;第三,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,这成了人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。人间关注这件事,天上同样也关注这件事。天上有“天厨”、“云厨”,也就是天庭的厨房。天上的厨房由神明主掌,那人间的厨房为了解决那三个问题,所以也需要有神明来主管这事。于是乎“灶神下降”,古人也在“不知不觉中”认识了灶神。

后来《礼记》的礼器篇孔颖达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颛顼氏有子曰黎,为祝融,祀为灶神。”于是灶神就正式在这个阶段于人间显化露名了。也有“黄帝作灶,死为灶神”的记载。总之灶王爷就这样的来到了人间,住在每家每户,处理着“有的吃、不用为吃愁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”等种种的问题了。

灶王爷的信仰,早在商朝时已开始在民间供奉,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,和门神、井神、厕神和中溜神(这里的中溜神是最让人陌生的,因在古书上有“窗即中溜,古者复穴当中开孔取明”的说法,于是就有认为中溜神即窗神的。)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。

司命,汉族民间传说主管人的寿夭和命运。司命府君,古时汉族民间几乎每家每户都设有灶君司命神位:有的用红漆板制作,有的用瓦筒灰浆黏贴于灶头烟囱上,有的用红纸写“司命神位”或“九天东厨司命张公定福府君之神位”贴在堂屋的神龛上两侧配上常见的对联:“上天言善事,下地降吉祥”。也有写“挑柴童子,送水郎君”或“张七相公,李氏夫人”的。

 



灶神职责略考

早在春秋时期,人们就流传着“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”的俗谚。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“媚于灶”的原因时指出:“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这句话的意思是“这样不对。如果犯了错误,即使向上天祷告也没有用”。但是人们一般认为的则是,如果不讨好灶神,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。凡人“无所祷也”。灶神告什么状,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。《太上感应篇》说:“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。大者夺纪。纪者,三百日也。小者夺算。算者,三日也”。也就是说,谁要是得罪了灶神,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,轻微的也要少活三天。试想,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,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。

灶神上通于天阙,下入于幽冥,中可以察人情万事,录人功过。于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苍,由三尸神总结汇报。东晋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的《微旨》称:“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。大者夺纪,纪者三百日也。小者夺算,算者三日也”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一八六引《淮南万毕术》就说:“灶神晦日归天,白人罪。”郑玄注《礼记·记法》也说:“(灶神)居人间,司察小过,作谴告者也。”这说明,至少在汉代,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,专向天帝报告一家人的善恶。

《东厨司命灯仪》中有句称,“灶神职重,秉下民倚伏之权”,“在天为七元之使者,递日奉万事于宸庭”,“迭主阴阳,虽善善恶恶,均在修为;然是是非非,必恭记录”。

清代的《敬灶全书》则称,灶君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。察一家善恶,奏一家功过。每奉庚申日,上奏玉帝,终月则算。功多者,三年之后,天必降之福寿;过多者,三年之后,天必降之灾殃。

 

灶王爷还是灶王奶

灶王像,我们见到的基本有三种类型,一个是灶王爷坐在门庭中与童子们其乐融融的“年画像”;二是灶王爷一个人坐在那里,持着法器,并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“温和像”;三是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坐在一起,各持法器的“夫妻像”。那“灶王爷”究竟是男是女呢?我们可以在《道藏》中找寻下灶王的本来面目。

在《正统道藏、洞真部、本文类》有一部经书名为《太上洞真安灶经》,里面记载了灶王爷的事迹。里面讲述的是元始天尊在昆仑山金银坛上,众真前来朝拜,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。这里面的灶神形象为灶母,是女神像。灶母对元始天尊说“我受北帝下部之职,为五帝司命之官,应天曹为直符之使,变饮血茹毛之化,就炼生还熟之餐,录世人功过之因”种种事因,之后元始天尊又回复道“夫人宅者覆也,屋者居也,室者止也,舍者吉也,世上人民,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镇中堂,唯好清净,匡护黎民。” 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三点,第一,灶神是女神形象;第二灶神很爱干净。第三安宅是安身,爱身是爱道。身与宅与道都是要重视的。

在《正统道藏、洞玄部、本文类》中有一部《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》,这部经讲的是“昔时众神登昆仑山,有一位老母独处山中,不知原因。于是妙行真人启禀天尊问此老母是何人,独住山中,无有畏惧。之后天尊对妙行真人说”这位老母,是种火之母。在天上则为天帝,在人间乃是司命之神。同时属于北斗七元君的使者,主人寿命长短,富贵贫贱,掌人职禄等事。同时有五帝灶君,管人住宅。

妙行真人再问说,若人因为种种事冒犯了灶神怎么办呢?天尊就说世人可以请东方青帝灶君,南方赤帝灶君,西方白帝灶君,北方黑帝灶君,中央黄帝灶君,五方五帝灶君夫人,天厨灵灶,地厨神灶,天帝娇男娇女,囱中童子,童男童女,曾灶祖灶等来解除病患灾厄。

最后天尊说偈“天帝临位,司命灶君。世人恭敬,福禄咸臻。去除灾难,疫疠潜奔。仰依诲示,普得安存”以此作为结束。在这部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灶神也为女神,为“老母”。但其下属部门有众多灶神,灶公灶母都在其中。而我们现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为男神形象,可能是因为灶神为“一家之主”,一家之主以一个老爷爷的形象出现会更符合“民情”些。所以以老爷爷的形象出现最多。

 

祭祀灶君

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、高低,上至皇宫、大臣,下至平民百姓,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。据有关资料记载:每年腊月二十三,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,同时安设天、地神位,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,以迎新年福禧。祭灶这天,坤宁宫设供案,安放神牌,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,殿廷中设燎炉、拜褥。像中国民间一样,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,要用粘糖封住嘴,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。祭灶时,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神像、灶君前拈香行礼。礼毕,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。

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,灶神上天,报告人间功过,定人祸福。因此,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,焚香祀送。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,焚香祀送。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,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。

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、炒米糖、花生糖、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,以冀塞住灶神之口,不讲人间罪恶,世称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祭毕,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,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,以示灶神上天。除夕接神时,再行接灶神之礼,奉祀灶神后,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。 关于祭灶礼仪 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,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: 祭灶时间: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,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,也有“官三民四”的说法。

祭灶地点:厨房炉灶边 祭灶供品:三牲(鸡、猪、鱼肉)、饴糖(麦芽糖)、清茶、水果、金纸等 祭灶以麦芽糖塞住灶神之口,使其不讲人间罪恶,祭祀之人口称: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。”焚香祀送,祭毕,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画像从灶上揭下,连同金纸等一起焚化,以示灶神上天。


灶神宝诰

志心皈命礼。

命承北斗,位镇东厨。为五祀之尊,得九灵之道。作上天之耳目,司上下之灾祥。记录功过,权衡善恶。造化悉由于水火,万民皆赖为陶甄。祸福总归于善恶,六耗悉皈于醮谢。四时迪吉,八节呈祥。叩之则应,有感必通。大悲大愿,大圣大慈,本家司命,太乙奏善,灶王府君,元皇定国护宅天尊。

 

志心皈命礼。

一家之主,五祀之尊。司喉舌于北斗之中,察善恶于东厨之内。赐福赦罪,移凶化吉。安镇阴阳,保佑家庭。何灾不灭,何福不增。有求皆应,无感不通。大悲大愿,大圣大慈。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,元皇定国护宅天尊。


志心皈命礼。

位司喉舌,经理庖厨。录人间功过之因,依期上奏。体天地生成之化,覆佑下民。驱不正之鬼神,扫尘中之疵疠。一家吉庆,合宅昌荣。朝夕承匡扶之仁,庚申察是非之目。雍雍瑞相,赫赫灵祇。大悲大愿,大圣大慈。九天司命太乙元皇,定福奏善天尊。

 

礼诵《灶君诰》,阖家保平安,愿以此文,福佑善人。爱家爱灶,永享福身。志心称念,定国护宅天尊,不可思议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