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五月初五,是五福大帝成道的日子,五福大帝又称五福王爷、五灵公或五灵官,本为掌管瘟疫之瘟神,后来被奉为民间的逐疫之神,也被福州人奉为乡土守护神、阴间的司法神。这种“逐疫五神”信仰影响了闽南一带的王爷信仰与城隍信仰,后来的八家将亦源于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将。

瘟神信仰的产生与福州过去发生过大小规模瘟疫不计其数,医者几乎束手无策,人们藉种瘟神信仰来消灾解厄有关。相传五福大帝是马祖一带的瘟神故事,起源是《五书生投井收毒》,福州居民为感念五书生的义举,建「灵公祠」悼念,地方官奏报朝廷设封,敕封为五福大帝。而马祖瘟神庙众多,虽名称上有差异,包括五灵公、五显公(大帝)、五福大帝、五帝爷等,神龛里通常供奉五尊神祉,面目表情和颜色殊异,皆属于「闽东福州五帝系统」瘟神。

五方瘟神是很早就有的信仰,在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纪录:“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,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,身披五色袍,各执一物。一人执杓子并罐子;一人持皮袋并剑;一人执扇;一人执鎚;一人执火壶。帝问太史居仁曰:『此何神?主何灾福也?』张居仁奏曰:『此是五方力士,在天上为五鬼,在地为五瘟。名五瘟,春瘟张元伯(显灵公)、夏瘟刘元达(宣灵公)、秋瘟赵公明(一说赵光明,振灵公)、冬瘟钟仕贵(应灵公,也有记载名为钟士秀),总管中瘟史文业(扬灵公)。如现之者,主国民有瘟疫之疾,此为天行时病也。』」

此外,五福大帝下辖五毒大神,又称五毒神君。五毒神君与五福大帝为不同神,但因为称号相近,因此经常遭到混淆。


在民间的传说中,五福大帝有好几个故事,下面举例一些:

大约一千八百年前,有五位情同手足的异姓兄弟,他们分别是张、锺、刘、史、赵。他们的感情就像三国时期的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一样深厚。

有一天,他们五兄弟一同进京赶考。他们个个才华横溢,果然一举高中进士。考完试,他们便打道回府。途中,他们路过建福州,便顺道进去游玩。

当时,福州的百姓非常野蛮,不接受教化,杀人放火是家常便饭,无恶不作,简直是逆天而行,惹怒了玉帝。玉帝雷霆震怒,下旨要消灭这些愚昧的百姓,命令瘟神下凡施毒。瘟神奉命将毒药投入城中的古井里,想让全城的恶人都喝了毒水自取灭亡。

福州城内有五口古井,分别位于城中、城东、城西、城南、城北,这些井水是福州居民日常饮用的必需品。瘟神带着毒药,一边走一边谈论下毒的事情,恰好路过张家兄弟下榻的客栈附近。张家兄弟无意中听到了瘟神的对话,大为震惊。

张大哥说:太可怜了!那些善良的百姓也会被恶人牵连,白白送命。我们不能袖手旁观,见死不救啊!

其他兄弟问道:有什么办法能救他们?请大哥详细说明,我们一定照办。

张大哥问大家:我们是想做高官显贵,还是想流芳百世呢?

兄弟们不解地问:什么是高官显贵?什么是流芳百世?

张大哥解释道:我们已经考中了进士,不久皇上就会降旨赐予我们官职,我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,这就是高官显贵。而如果想流芳百世,我们就必须舍生忘死,拯救福州全城的百姓。这份功劳可不小,大家一定会感念我们舍身的恩德。我们牺牲自己的性命,你们意下如何?

张家兄弟都是忠肝义胆、侠骨仁心之人,听了张大哥的话,他们一致决定听从张大哥的安排,各自选择一口古井,舍身取义,投井救人。后人感念其恩德,所以建庙祀之,后来玉皇大帝得知后,依次封为显灵公、应灵公、宣灵公、扬灵公、振灵公,合称为'五灵公',专为人间驱瘟除疫,保境安民。

 

臺湾民间信仰,从《福州白龙庵扶鸾记事》之说。记事:五人为泉州府五县之秀才,瑞桐张元伯,螺阳锺士秀,银同赵公明(或作赵光明),武荣刘元达,清溪史文业。此五秀才赴闽都应举人试,夜宿福州府南门外瘟神庙。夜半忽见金光闪耀,瘟神乘舆出,庙内鬼差大呼「三山城当难,本部堂奉上帝敕,来收劫数中人。」命水猴、水鸟、蛤蚌、鲈鱼、水蛙五妖怪,在五井中投放瘟毒。五人意将此事告知乡民,但恐他人认为是怪力乱神之说,乃决议牺牲自己,各投一井,并且留书以示警。五人成仁后,託梦告知乡民原委,并说玉皇大帝因五人捨身之德,已封为「五瘟大王」,主宰瘟疫,巡按天下,赏善罚恶。

 

古代有个客居泉州的福州人,筑小庙奉祀五福王爷,配祀观音菩萨。用数幅纸写上:「福州五瘟大王」,每张纸写一个字,当作庙匾。某年某月某日,巡抚命令禁止民间不正当的信仰。泉州府知府先到庙中探访,问:「这是何神?」庙方回答:「五瘟大王。」知府又问:「在保佑甚麽呢?」庙方回答:「这神明主宰五方瘟疫的事宜,能够对人类降福、施祸。」知府说:「这是五通神罢?改为佛寺,奉祀观音菩萨就够了。」一个刑名师爷是福州人,于是来帮腔,说:「不是『主宰五方瘟疫的事宜,能够对人类施祸、降福。』,是『去除五方瘟疫的事宜,能够对人类去祸、降福。』。」

 

知府笑着说:「怎麽取名为『五瘟大王』呢!」师爷把「福州」之「福」字撕掉,贴在「瘟」字上。又撕掉「州」字。就变成「五福大王」。师爷说:「这神为福州所景仰的,可取名为『五福』。因为能转祸为福,也可取名为『五福』。」从此称「五福大王」,又尊为「五福大帝」。 福州人则把这故事改为一个俗谚:「拆五帝庙,起观音亭。」比喻时势变化之快,难以预料。民间故事,五福大帝庙多称为庵,其来有自。

 

古时福州,有一个门阀旧族出身的穷儒生,家道中落,还是努力考取了秀才,每晚都在夜下挑油灯读书,想要科场一搏。一夜,其邻居妇人透窗看见影子,以为油灯是鸡腿,想起日前自己丢失了一隻生鸡蛋的母鸡,愤而投诸保正(约等于里长),要告秀才偷窃。保正质问儒生「何故偷鸡,斯文扫地。」儒生百口莫辩,遂至巷口五福大帝庙向神明发誓,无奈围观的众乡民鼓譟,因而掷筊,以証清白。谁知当日五福大帝庙中所有的神祇,均外出办事,仅仅留下一个神将之灵,镇守殿炉。好巧不巧,该神将生前为妇人的亲戚,死后魂魄到五福大帝幕府服役。神将既是妇人亲戚,自然偏袒妇人,让儒生掷筊了九次,均为怒筊,意即神意「儒生为贼」。

 

乡民议论纷纷,认为是儒生偷窃。儒生愤怒,赔了妇人银钱,隻身流浪到金陵乌衣巷依亲,随即考取了孝廉。又上燕京会试,殿试取二甲进士,选庶常,点翰林,数年间平步青云。在五福大帝庙被毁禁时,有善信抢救了庙内五福大帝幕僚神「麻总政」的神像,建庙奉祀,改称「麻王爷庙」,改祀麻王爷以避祸。麻总政倒是像阁揆,为被迫「神隐」的国家元首「五福大帝」出面照顾信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