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生大帝圣诞

保生大帝本名姓吴讳夲,福建人,字华基,别号云衷,自幼聪颖好学,能过目不忘且精通医术,为人不为名利、济世救人,为北宋时期的名医,又被称为活神仙。自宋代以来,历朝均有加封其神位,如大道真人、忠惠侯、保生大帝等,最终以“保生大帝”为最广为流传的神号。
保生大帝生日为每年的农历3月15日。曾是悬壶济世的神医,同时也是受民间景仰的医药之神,亦称大道公、吴真人、花桥公,主掌医药。相传向保生大帝祈求健康特别灵验,因此许多人会拜保生大帝以祈求身体健康,尤其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征都会向保生大帝求问药签。
据文献记载,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,本名吴夲(念掏),字华基,号云衷、悟真,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(979年4月19日)。然而对于保生大帝的出生地却有两个说法:
第一个,保生大帝是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白礁村(今属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)人。而《白石丁氏古谱》和《同安县志》等资料也支持这一说法。
另一个则认为保生大帝是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人,根据安溪县的史料和吴氏族谱记载,吴夲出生于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。另外清代康熙年间,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作的《吴真人祠记》也支持这一说法。
保生大帝父名吴通(后封协成元君),母为黄月华(后封玉华大仙),原居漳州,因避乱而到同安海滨的白礁结茅为屋,讨海维生。吴夲十三岁时,父亲吴通患病,但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,母亲黄氏后来也因忧伤去世,此事令他立志学医济世。
父母离世后,吴夲离开石门村到青礁修道,并以白礁、青礁为根据地行医为民治病。吴夲初习捕蛇、采草药,后学针灸、汤药,医术之名声逐渐传播民间。同时,吴夲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,后举科举官任御史,他精通天文地理,礼乐医术,但最终还是决定辞官修道,行医济世。
他为人不为名利、济世救人,为北宋时期的名医,又被称为活神仙。自宋代以来,历朝均有加封其神位,如大道真人、忠惠侯、保生大帝等,最终以“保生大帝”为最广为流传的神号。
北宋元祐二年(1087年)成书的《西宫檀越记》中,作者孙瑀的祖父孙天锡在天圣四年(1026年)因食用河鱼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调养,与一名周游至此的裴姓方士(字号养真老人)相谈甚欢。后来吴夲得知裴养真在此,便前来会面,两人相谈甚欢,裴养真并将所知全部教授给他。而吴夲得知孙天锡已经患病多时,便为他医治,仅三天便见疗效,半个月就治愈,三个月后已经调养恢复。之后孙天锡欲重金酬谢,却被婉拒,两人日后结为好友。后来吴夲“飞升”后,孙天锡在屋西建祠奉祀,后来因为灵验,遂拓建庙宇,为“吴西宫”。
宋仁宗景祐三年五月初二(1036年5月29日),吴夲为了帮急症病患采药,前往青礁的大雁东山,却失足堕崖而羽化,享年五十八岁。当地居民得知后,为追悼吴夲,纷纷塑像祭拜并私谥“医灵真人”。
传说吴夲著有《吴氏本草》与《灵宝经》两本医学著作,他在泉州花桥亭行医时曾用《灵宝经》传授草药知识。而北宋大观年间编纂有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其中的“霍香正气散”、“加减平胃散”、“逍遥散”据说即来自《灵宝经》。
民间趣闻
台湾民间相传着这样一段传说:传说神界的单身贵族大道公与妈祖曾有一段友谊史,保生大帝得道后见妈祖端庄贤淑,便展开追求攻势,共同谱下一段“友情”。一日,妈祖乍见母羊产子之苦,毅然慧剑斩情丝与保生大帝断绝往来,大帝无端被抛弃非常懊恼,乃在妈祖诞辰(农历三月二十三日)遶境时施法下雨,淋洗妈祖脸上脂粉;保生大帝拉不下面子,就决定下场大雨将妈祖脸上的粉洗下来,让她也体会没面子的感受。妈祖不甘示弱,也在保生大帝诞辰(农历三月十五日)神驾出巡时作法刮风,要吹落大帝头上的帽子。因此每逢妈祖诞辰便经常下雨,而保生大帝诞辰则常会刮风,此即民间气象谚语:“大道公风,妈祖婆雨”的由来。
拜保生大帝供品
香烛金纸 :三炷香、寿金、刈金、福金、天尺金等
素三牲 :保生大帝终生茹素,素三牲可准备如豆干、素鸡、素鱼等
五果 :五种水果,可选择寓意好的水果,如苹果(平安)、橘子(吉利)、香蕉(招财)、凤梨(旺来)、葡萄(多子)等。
寿桃/寿面 :象征祝寿,可准备寿桃、寿面等
饭菜 :保生大帝茹素,可准备六斋或十二斋(菜碗)
甜品 :发糕、红龟粿、米糕、麻糬等
茶水或清酒 :清茶一对或米酒(视庙宇习惯,有些主张不供酒)
拜保生大帝,祭拜步骤详细说明
摆上供品、点燃蜡烛后,向神明献茶与酒
焚香迎神,并祈求神明保佑
第一次敬酒,并掷筊询问神明是否降临
若神明已经降临,便能进行第二次敬酒
如果有求于神明,即可在这时候向祂说明,同时告知还愿内容
当香烧至1/3后,请用双手捧金纸拜供神明
烧化金纸后,进行第三次敬酒
掷筊确认神明是否用餐完毕,结束后将酒洒于纸灰上完成仪式的内容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