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华人在从小就被告诫,不要干坏事,否则会遭到雷公的惩罚,被雷劈,正好农历八月初五要到了,而这天正是华人信仰中的雷神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诞辰,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,有关雷神的来历吧!

自然界中,雷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,因而受古人所崇拜;古人将其声视为天眼,其型视为天书。在古中国的夏商周时代,人们以卦象和纹饰的方式将象征雷的纹饰刻于各种器物如祭祀礼器、生活用具甚至是丧葬的器具上,让雷崇拜得以广泛传播。商朝人的占卜记录中就有雷的存在,卦象为“震”,秦汉时期,雷更是被认为是感应人事善恶的一种天兆,是天罚的执行者。雷霆者,乃阴阳之枢机,号令万物之根本。故无有雷霆,则无以宰御三界。是以雷者,类也,是以出万类而起群品也。是元始生杀之机也。宇宙之始盖因阴阳相交一时之爆发,此即也是雷霆之用也,所以无处不有雷霆之显现。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生杀枯荣、善恶赏罚、行云布雨、斩妖伏魔、号令雷霆。上照天心大道,下济幽冥群苦。

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: 雷部,总部为神霄玉清府,下设三省九司、三十六内院中司、东西华台、玄馆妙阁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,各分曹局。九天雷公将军、八方云雷将军、五方蛮雷使者、雷部总兵使者都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手下,诸司中有36名雷公,代天打雷,均听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号令。


山海经中的雷神形象


大约在战国时期《山海经》中有提到在雷泽中有动物形态的雷神,形象人首龙身,在那时候也是几乎同时出现了人格化的雷神,比如在《楚辞·离骚》中,提到的“雷师”,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中提到的“雷公”。

汉朝的时候,雷神的信仰有了更大的发展,甚至官方还将之列入祀典及六宗,王充所著的《雷虚篇》中描述了右手拿着推椎,背后有双翼的雷神形象。同时,在《淮南子》中雷神被赋予了正义伦理、洗刷冤屈、彰显清白的存在,此时雷神信仰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。在《河图稽命征》《河图帝纪通》《春秋合诚图》等书中,雷神更直接被比附为黄帝。

 

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像

那为什么雷神会被尊称为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”呢,这就要回到宋代了,但在此之前,我们先从汉代说起:

始于东汉时期的道教将雷神信仰完成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建构。早期的道教中雷部尚未出现,雷神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神,只是称呼有所不同。到了唐代的时候,道教地位不断提高,成为三教之首。这期间道教经文不断涌现,同时道教符箓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,当时又有汪子华、叶法善、邓紫阳等一批精通雷法的道士闻名于世,并传下《雷书》、《上清隐书骨髓灵文》等法术和著作典籍,为后世道教雷法打下基础。

 

时间来到北宋末年,道教符的箓派受到宋徽宗的崇信,同时雷法也受道教推崇,被奉为“万法之尊”。之后道教沿着雷神人格化的思路,并对民间的雷神信仰进行了改造、吸收后,构造出了雷部及一系列雷部诸神,并以此作为雷法实行的信仰基础。而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”最早出现于两宋之际,据约成书于两宋之际的《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玄都雷霆玉经》记载,其为神霄派九宸上帝之一。

 

南宋时期洪迈的《夷坚志》中,人物周举在遭遇贼寇时,因祷念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”,天上降雷惊走贼寇,得以保全性命,为此后世人们普遍认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总领雷部诸神之神。明代时,在许仲琳的《封神演义》中太师闻仲死后被封为“九天应元普化天尊”,随着小说的流传,普化天尊及雷部诸神的信仰得到了民间社会的广泛认同。

 

至清代,雷神被比附为黄帝的说法仍有流传,徐道在白话小说《历代神仙通鉴》中便写到,黄帝得道升天后,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,居住于雷城之中。雷城高八十一丈,左有玉枢五雷使院,右有玉府五雷使院,黄帝有雷鼓三十六面,由三十六神负责,每到行雷之时,黄帝便击本部雷鼓一声,相应的雷神便发雷声。因此在民间社会,仍有民众将黄帝称为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”。

 

总的来说,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来历有三种说法。

其一为元始天尊九子玉清真王(南极长生大帝)之说。如《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》中即称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,化生雷声昔化天尊,专制九霄三十六天,执掌雷霆之政,称“神雷真王”。这种说法还见于《道藏·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》等书中。

 

其二为黄帝之说。如《重修纬书集成》卷六《河图始开图》曰:“黄帝名轩辕,北斗神也,以雷精起。”同上卷四《春秋台诚图》曰:“轩辕星,主雷雨之神。”《史记·正义》亦云:“轩辕十七星,在七星北,黄龙之体,主雷雨之神。”而在《历代神仙通鉴》说得更为详细:“(黄帝)封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昔化真王。所居神雷玉府,在碧霄梵气之中,去雷城二千三百里。雷城高八十一丈,左有玉枢五雷使院,右有王府五雷使院。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,三十六神司之。凡行雷之时,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,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。雷公即入雷泽而为神者也。力牧敕为雷师皓翁。三十六雷,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。

 

其三为闻仲之说。此说源自《封神演义》中,姜子牙封神时,将太师闻仲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,下属邓忠辛环、张节、陶荣等二十四员雷公,行“催云助雨法”。

 

以上说法,其一与道教最为接近,如《明史·礼志四》称:“雷声昔化天尊者,道家以为总司五雷,又以六月廿四为天尊现示之日,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。”《蠡海集》阐释说:“或谓神明果有降诞乎。以义起者也.......九天生于六月二十四日,六为阴数,四六二十四,老阴之象也,老阴变少阳,故应与雷神焉。”

 

并且道教中还有招请雷神的雷法,此法以符箓法术为用,阵妖捉鬼炼度亡魂、召神驱耶、兴云致雨。


《玉枢宝经》中载天尊尝于大罗元始天尊前以清静心发广大愿。天尊说:“若未来世有诸众生,得闻吾名,但冥心默想,作是念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,或一声,或五七声,或千百声,吾即化形十方,运心三界,使称名者咸得如意”。

 

雷部的源流

雷公、雷神的崇拜,古已有之。但是,在神系中设置雷部,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,当是北宋末年的事。北宋时期,道教神霄、清微诸派,崇尚施行雷法,於是,雷之功能不仅在於施雨,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,持物之权衡,掌物掌人,司生司杀。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》就称,要对“不忠君王,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”者,即付五雷斩勘之司,先斩其神,後勘其形,以致勘形震尸,使之崩裂。

明代姚宗仪《常熟私志》叙述,其郡有致道观雷尊殿,内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,九天雷祖大帝,前殿列律令大神邓元帅、银牙耀目辛天君、飞捷报应张使者,左伐魔使苟元帅,右伐魔使毕元帅,火犀雷府朱天君,纠伐灵官王天君,黑虎大神刘元帅,魁神灵官马元帅,朗灵上将关元帅,雷公使者江赫冲,电母使者秀文英,这当是宋元以来道观中雷部诸神的基本布局。


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

《历代神仙通鉴》称他“主天之灾福,持物之权衡,掌物掌人,司生司杀”。他下辖一个复杂的雷部组织,总部为神雷玉府,下设“三十六内院中司、东西华台、玄馆妙阁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,各分曹局”。据《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》称,四府为:九霄玉清府、东极青玄府、九天应元府、洞渊玉府;六院为:太一内院、玉枢院、五雷院、斗枢院、氏阳院、仙都火雷院;诸有司为:天部廷司、蓬莱都水司、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、北斗征伐司、北斗防卫司、玉府雷霆九司及诸曹院子司。并称每个机构中均有“玉府左玄、右玄、金阀侍中、仆射、上相真仙、真伯、卿监、恃宸、仙郎、玉郎、玉童、玉女左右,司麾诸部雷神、官吏、将吏”。且称“九天雷公将军、八方云雷将军、五方蛮雷使者、雷部总兵使者”,均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麾下听令。是经称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,分天、地、人三类,每类十二名。


三十六雷公

天雷十二为:神霄雷公、五方雷公、行风雷公、行雨雷公、行云雷公、布泽雷公、行冰雷公、行霄雷公、飞砂雷公、食粜雷公、伏魔雷公、吞鬼雷公。

地雷十二为:纠善雷公、罚恶雷公、社令雷公、发稻雷公、四序雷公、却灾雷公、收毒雷公、扶危雷公、救病雷公、太升雷公、巡天雷公、察地雷公。

人雷十二为:收瘟雷公、摄毒雷公、却祸雷公、除祸雷公、破祸雷公、破庙雷公、封山雷公、伏虎雷公、打虎雷公、灭尸雷公、破障雷公、管魄雷公、荡怪雷公。

这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,严格遵照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命令,代天实施刑罚,经称“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风火,不可留停,降泽之处有矛,震雷之声有数,可旱即旱,可雨即雨,必奉帝令”。


是经还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、十雷、三十六雷霆。五雷为:天雷、地雷、水雷、神雷、社雷。十雷为:玉枢雷、神霄雷、大洞雷、仙都雷、北极雷、太乙雷、紫府雷、玉晨雷、太霄雷、太极雷。三十六雷为:玉枢雷、玉府雷、玉柱雷上清大洞雷、火轮雷、灌斗雷、风火雷、飞捷雷、北极雷、紫微璇枢雷、神霄雷、仙都雷、太乙轰天雷、紫府雷、铁甲雷、邵阳雷、欻火雷、社令蛮雷、地祗鸣雷、三界雷、斩圹雷、大威雷、六波雷、青草雷、八卦雷、混元鹰犬雷、啸命风雷、火云雷、禹步大统摄雷、太极雷、剑火雷、外鉴雷、内鉴雷、神府天枢雷、大梵斗枢雷、玉晨雷。


恭诵普化宝诰 ,可助力大众消災解厄、阖家平安、福生无量。

至心归命礼,九天应元府,无上玉清王。 化形而满十方,谈道而趺九凤。三十六天之上,阅宝笈考琼书。千五百劫之先,位正真权大化。手举金光如意,宣说玉枢宝经。不顺化作微尘,发号疾如风火。以清净心,而弘大愿;以智慧力,而付诸魔。总司五雷,运心三界。 群生父,万灵师。大圣大慈,至皇至道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