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班仙师,春秋时期鲁国人,本姓姬,公输氏,讳名班,字依智。生于鲁定公三年(即公元前507年)甲戌五月七日午时。历史上,鲁班又称公输盘、公输般,尊称公输子。

 

因此一般上在古文中见到的公输班,就是鲁班仙师的名字,为何后来都称他为鲁班呢?是因为春秋时期的鲁国国主鲁定公封他为太师,赐以国名,因此称鲁班。

 

民间以及道教宫观一般以农历六月十三作为鲁班仙师的圣诞,另外也有五月初七和腊月二十的说法。

 

鲁班仙师的木工才能鬼斧神工,而且独具匠心,中国古时候有不少的木工工具如刨子、钻子、锯子、铲子、凿头、斧刀、规角尺、墨斗、鲁班尺等都是鲁班仙师发明,这些在《事物绀珠》、《物原》、《古史考》等古书内有明确的记载。

 

另外,在《世本》、《物原·器原》、《古史考》等古书中,还记着了在现在看起来很常用的石、砻、磨、碾、铲、畚箕等农家常用器具也是出自鲁班仙师之手,更有传说指船只的橹桨、攻城的云梯、木鸢、木人车、雨伞等也都是鲁班仙师所发明的。

 

鲁班仙师的发明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使用的尺,上面刻有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”,每个字一寸四分长,为人建筑房屋时,以不碰到死、苦为原则。至今还是很多木工以及装潢人员在使用。

 

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,就是相传由他发明的榫卯结构,不仅广泛用于家具,更在建筑行业使用广泛。这其中紫禁城、天坛祈年殿、山西悬空寺等都是典型的榫卯结构。

 

鲁班对木匠业的最大贡献,就是定了”规“和”矩“,也就是丈量和画线的工具,最后衍化成为人的处世标准之意。俗称:”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“,又说:”墨守成规“;前者说明器皿之制成方或圆形者,必须以规或矩为之准则,意即凡有模型有秩序之专业或组织,必须有其章则或规程,作为办事之准则,这句成语,就是出自鲁班的发明。

 

由于祂当时对国家社会有很大贡献,鲁定公封祂为太师。当时上至公卿,下至庶民,无不对祂崇敬万分,因此,鲁定公在祂的名字上赐以国名,而称之为”鲁班“,又因为祂有精巧的木工手艺,后世称之为”巧圣先师“,与”至圣先师“孔子,同为国人所敬仰。



 

另有传说,鲁班的母亲曾帮助祂进行研究,发明用墨汁引绳出来在木料上画线的工具 - ”班母“,在这个发明出先之前,鲁班的母亲很辛苦的持著墨绳的一端,祂认为母亲太辛苦了,才想出做一个勾子来勾住木料,祂的孝行,当时也感动了不少人。

 

鲁班为了纪念祂母亲的功劳,命名为”班母“,后人便称此勾子为”班母“或”母钩“。这个”班母“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墨斗,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,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贮墨,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,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。

 

另外,鲁班的妻子帮忙他发明刨木的木凳上用的工具,鲁班为了酬谢贤妻的功劳,命名为”班妻“。起源是鲁班在刨木时,起初是叫祂妻子扶住木料,以免滑动,后来觉得妻子主持家务,供奉翁姑,教养子女,已过忙了,如果还要教她帮忙未免过份。

 

后来,他想出一个办法,在刨木凳子上钉上一块木楔,顶住木料,这样就不需要妻子帮忙了,成功后其妻大喜过望。据说,祂的妻子后来还发明了雨伞。

为了纪念鲁班,从过去到现在,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圈中,都会有举办"鲁班节",并且会有大量来自土木、建筑业的从业者们都会参与其盛。在这期间他们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。平常一些的会悬挂画像,烧香礼拜,隆重一些的则会举行盛大的“鲁班圣会”,开展花会、太狮、少狮等活动献艺酬神,还要“摆斋”、举行商贸活动,形似庙会之景。

 

在《中华全国风俗志》中有载:“(六月)十三日,俗传为鲁班先师诞。建筑家及水木工匠最敬奉之,是日休业庆祝,亦有建醮巡游之举。”

 

此外,鲁班节也是中国云南蒙古族的传统节日。相传,有个名叫旃(zhān)勒的蒙古族年轻人,为学习木工技艺决心要拜鲁班为师,踏遍千山,四处寻找,终于遇见了鲁班。鲁班感其心诚,又见其天资聪慧,学艺认真刻苦,便将一身绝技倾囊相授,还在出师时送给了他一本《木经》。

 

旃勒学成返乡,改名为“旃班”,且始终谨记祖师教导,广收门徒,将所学技艺代代相传,造福乡里。因鲁班赐《木经》和旃班收徒的日子为农历四月初二,故族人便将此日定为节日。每年此节前后三日,外出的工匠都要返乡,杀猪宰羊、搭台唱戏,供奉祖师像,奉迎时还要敲锣打鼓、燃炮点灯、跳蚌壳舞,场面热闹至极。